top
        黨風(fēng)廉政
        首頁黨建工作黨風(fēng)廉政
        儉者廉本 廉者行先
        來源:中國紀(jì)檢監(jiān)察報

        “儉者廉本,廉者行先。”意為儉樸乃廉潔之本源,廉潔為品行之前提。古往今來,廉則興、儉則固,貪則衰、奢則敗的箴言,始終警示后人。

        奢生貪,儉生廉,儉乃為官之本色、為政之大德。縱觀歷史長河,“儉者廉本”這一明訓(xùn)體現(xiàn)在無數(shù)仁人志士的著述與實踐當(dāng)中。宋代范純?nèi)省白詾椴家轮猎紫?,廉儉如一”,其“惟儉可以助廉,惟恕可以成德”的警句,至今仍頗具啟示意義。儉者清心寡欲,不近肥甘、不羨浮華、不役于物,故而不求奢靡、不圖富貴、不為物欲所累,自然能養(yǎng)成克己奉公之德。反之,“凡不能儉于己者,必妄取于人”,若做不到清廉,沉溺奢靡,必墜入貪腐深淵。因而,儉是因、廉是果,儉是源、廉是流。若戒貪,必去奢;若守廉,必尚儉。

        做不到“廉者行先”,面對利益時就穩(wěn)不住心神,在誘惑面前就容易動搖信念,遭遇考驗時就容易失守底線?!吨芏Y》提出考察官吏要看“六廉”——廉善、廉能、廉敬、廉正、廉法、廉辨,皆以廉為本。宋代蘇軾曾作《六事廉為本賦》,認為“廉”是善良、能干、恭敬、正直、守法、明察等“六事”的根本。明代汪天賜有言:“為政者以正為本,以廉為先?!背缌叫辛?,行廉方長遠,長遠方成事,道出了廉潔的人生哲學(xué)。缺失清廉之志,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政德,即使有出類拔萃的才能,也難以善終。因此,只有視“廉”為品行之先,不貪財、不營私、不受饋、不自欺,才能真正守住立身之大節(jié)、為政之根本,在人生路上走得穩(wěn)、行得遠。

        在百余年黨史的紅色基因中,儉與廉始終是鮮明的標(biāo)識。方志敏經(jīng)手百萬錢款,依然甘于清貧;“四有”書記谷文昌,一件舊大衣穿了幾十年,調(diào)任福建省林業(yè)廳副廳長時,從東山帶到福州的全部家當(dāng),只有兩只皮箱、兩只木箱、兩甕咸菜、幾麻袋雜物;楊業(yè)功在一張由四個箱子拼成的床上,從結(jié)婚開始睡了三十幾年……這些共產(chǎn)黨人用行動詮釋:以儉修身、以儉興業(yè)、以儉助廉,方能初心不改、志向不移。黨員干部唯有把崇儉尚廉作為一種追求、一種行動自覺,才能保持思想上的樸實純粹、德行上的清正如水、操守上的知止有定,做到政治本色不變、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不丟、奮斗精神不減。

        儉者不妄思、不妄求,自然能安貧樂道、清廉自持;廉者不妄取、不妄行,自然能身正影直、行穩(wěn)致遠。黨員干部應(yīng)當(dāng)以儉修身、以儉助廉,堅持以廉為先、以廉守德,常懷“奢者狼藉儉者安”的清醒、恪守“廉者不求非其有”的自律,讓勤儉廉潔在全社會蔚然成風(fēng)。